【URS Partner - Sharing City】為什麼要在台北分享食物?
你的剩食,他的盛食 - 台北食物共享計劃 Food Sharing in Taipei City
本計劃秉持城市資源共享以及重構人與人、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目標,提出「台北食物共享計劃」,透過某些人的「剩食」,與其他有需要的人分享的行動,一方面降低資源浪費所造成的環境負擔,亦可從分享的行動中促使公民反思資源分配、環境與經濟正義等公共議題,藉此重新凝聚休戚與共的社會共同體意識。
被浪費的食物 Wasted food根據台灣環保署 2013 年統計,平均每位台灣人每年浪費高達 96 公斤的食物;全台灣光是每日被浪費的食物總量,就可以堆滿 70 座台北 101 大樓,每年約浪費新臺幣 2400 億的經濟價值。
食物浪費不僅造成台灣嚴重的經濟與環保問題,更是亟待全球公民付諸行動的議題。根據英國政府永續糧食系統總監 Richard Swannell 於 2014 年的報告指出,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中至少有 13 億噸遭浪費或未經食用即耗損,佔總糧食產出的 1/3 ;而這些食物量足夠供給世界上仍然挨餓的人飽足後還有餘剩,全球消費者每年丟棄的廚餘總價值高達 2590 億英鎊。
根據過去研究指出,食物浪費的結構性原因包含:消費者未做好購買規畫、不當的儲存或料理方式;量販、零售業者種種刺激消費的促銷手段,誘導消費者購入不需要的食材;食品製造業者不當的食品加工與品管過程,丟棄了許多長相不符標準、卻仍可食用的格外品;以及餐飲業者未臻完善、甚至引發大量浪費的存貨管理、料理型態與例如吃到飽的經營模式。以上諸多原因,都造成家戶、餐飲業者甚至量販、零售商購入不適量、用不到、甚至是不想吃、不會保存或處理的食物。
在國外,已有相當多意在減少食物浪費的行動與倡議。例如自 1967 年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一個設置的食物銀行 (Food Bank) ,廣納來自食品製造業者與個人的捐輸,將各式多餘的乾糧、罐頭、奶粉、耐久飲品等集中管理,並分配給週遭協助經濟弱勢人民的非營利組織或直接派發給民眾。在歐洲、香港也有如 Food Cycle 或食德好、惜食堂等民間組織,四處蒐集來自餐飲業、市場或家庭的剩食,烹煮後送至鄰近社區給買不起食物的家戶。在美國亦有 LeftoverSwap 的 APP ,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智慧型手機分享或查詢鄰近剩餘的食物,以去中心化、直接分享的方式降低食物被浪費的可能。
被拋棄的人 Discarded people
根據內政部統計,台北市共約有 2.1 萬戶低收入戶,約有 5 萬人不僅沒有自己的房屋 [註1] ,每月的收入也不到 15,000 元 [註2] 。在台北市裡,低收入戶主要集中在萬華、大同兩區(共計 5,300 戶、 12,000 人左右),居於此處的住民可支配所得不高、且多將所得消費於飲食上。在高房價、高物價、低收入的結構下,要如何減輕這些經濟弱勢的困難、資源如何透過重分配而得以更有效率地被運用,成為現代社會無可避免的重大問題。
註1&2:根據台北市政府定義,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,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標準 14,794 元以下、全家人口的動產(存款、投資、有價證券及五年內新車)平均每人不超過 15 萬元、全家人口的土地及房屋價值不超過 740 萬元之家戶,為「低收入戶」。
延伸閱讀:
我們該怎麼做呢?
【URS Partner - Sharing City】為什麼要在台北分享食物?
Reviewed by Unknown
on
上午11:30
Ratin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