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夥伴隨筆】 香港大冒險:方形廢棄物與圓形眼鏡
此次香港行除了拜訪惜食堂外,很可惜沒時間準備其他行程。因此走在路上,拚命觀察香港的日常與人們,希望在短暫停留時,盡可能感受些異國氛圍。但卻在每次深吸之後,呼出更多台灣的嘆息。
(惜食堂訪談心得請見 【石頭湯計畫】 香港大冒險:惜食堂參訪心得)
「我只有一個請求,要吃大排檔。」
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以電影台無限重播的港片作為想像基礎(直接自曝其短)。
但去過新加坡後,一直對集中型態的小吃攤念念不忘:在A店點完燒臘飯,再到B攤買杯奶茶,一起端到位子上與朋友邊聊邊吃,分享彼此隨性搭配的各種風味。
台灣夜市眾多,但現今多是販售讓人購買後邊走邊吃的小點,想體會同時愜意大吃多料理的滿足,印象中最深刻的仍是在小時候短居旗山時,媽祖廟後成排樹立帆布的小吃攤街。「真的可以請老闆把臭豆腐送到這裡嗎?」第一次被任命去附近攤點餐的任務時,內心緊張不已(很怕被歐巴桑打一頓)。
旗山媽祖廟後,成排皆是超過十年的店家,老闆們更是熟識多年的戰友。時常看到老闆忙碌時隔壁店家幫忙招呼,以及吃完後攤販會一併收拾碗盤再分類給原主。此起彼落的吆喝、招呼聲以及瀰漫的油香氣味間,客人不只能同時享用各店餐點,更可從中感受到濃厚的店與人、人與人之間的共榮氣息。長大後,離開熟悉的後街、深諳每間店家招牌菜的非觀光夜市。即便在異鄉街角瞥見熟悉的攤販光景,也難以提起勇氣隔桌點餐。也因此,環繞各家攤販共同享用餐點大排檔行程,讓人滿心期待。
來到香港的第一晚,結束第整日的閒晃,在旺角走出最後一間店家後,肚子也跟著叫起
「欸,可以去吃大排檔了嗎?」
夥伴查了查隨手紀錄的景點「好,我們坐車到另一站吃飯。」
要特別坐車到別處吃飯不免一陣驚訝,以為香港應該和台灣一樣,隨地都是在地小吃或攤販。夥伴表示,旺角是購物商圈,餐廳也相對價位較高,加上我堅持不吃連鎖店,只好轉往較遠離商區的地方找尋。到了原本的目的地後,發現店家已隨著附近公司的作息早早歇業,剩下的只有連鎖茶餐廳。抵不住我的任性夥伴只好再度轉站,終於在腿斷之前來到油麻地廟口夜市。雖仍未吃到夢想中的綜合大排檔,但久飢過後面對在地料理仍滿足地大嚼起來。
隔日中午,在地人Helene邀請我們參訪前共進午餐,選擇的是旺角地鐵站附近22樓高級鐵板燒。開心用餐期間聊起昨日行程,我仍念念不忘,詢問哪裡還能找到地道的大排檔。
Helene想了許久,說幾年前政府認為大牌檔和攤販衛生環境欠佳,開始取締與驅離,現在所剩的傳統大排檔已寥寥無幾。政府同時鼓勵店家可往二樓以上發展,建置美食區,但因出入不便與過於隱蔽,導致多數是經營不善的。
「像是這間鐵板燒,我從小吃到大。他一路從1樓輾轉遷到了22樓,一般人路過怎麼會知道22樓有鐵板燒?還不是因為樓下的房租實在太貴了...」
當今香港的房價,早已遠遠超出居民所能負擔之上。有能力的店家開始向樓上遷移,販售評價餐點的小店,與其背負沈重的經濟壓力,不如將店面賣了,輕鬆致富來得輕鬆。原來,昨日一路走來放眼皆是的購物百貨、精品店與跨國連鎖餐飲,是因只剩他們負擔得起香港的房租。香港的新創公司也因無法負荷商業大樓的租金,紛紛轉往較老舊的工業大樓盤踞發展。
人們高聲疾呼追求的效率,那些快速、那些品質統一、那些整齊乾淨。在來不及對話以及轉型前,便將人事物做出二分:足以站穩腳的留下,無法達標者即淘汰。大排檔、攤販,甚至更多的傳統技藝,就這麼「正理所當然的」快速消逝中。我想起米蘭昆德拉在緩慢一書開頭的疑問:
『為什麼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?以前那些閒逛的人們到那裡去了?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,那些遊蕩於磨坊、風車之間,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,他們到那裡去了?』
我們曾追求共同的幸福,創造更高產值、獲得更多收入。原民日北車短講時,一位大哥起身分享「財團將飯店蓋進部落時,曾說可以振興這裡的經濟,讓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工作。你們知道實際狀況是怎麼樣嗎,兩棟華麗飯店中間的簡陋鐵皮屋,那個是原住民的家,我們只能在園區唱歌跳舞表演,還有賣烤山豬肉。」
這些看似不同背景與時空產生的哀愁,我總深信是被同一台大機器所軋進、翻攪、壓縮塑形之後所吐出的方塊廢棄物。早已看不出原來的樣貌,世界為我們配戴了一副圓框眼鏡,教導我們圓形是美的,被淘汰因為他們是方形。曾經因地理區隔而自成特色的島嶼與國家,如今卻逐步被框住,成了千里一家的共生形體:不是適合生存的圓,便是無法相容的方。都忘了,天空與海、山與河以及更多的人文與生態,從來都是難以敘述形狀的。
前陣子剛好瀏覽到了公視的一則新聞,曼谷也正為了重整市容,開始大量取締道路旁的攤販。但許多攤販通常是家境困苦、無法從事其他工作者。影片中訪問到一位當地大學的社會學教授,她是這麼說的:「一定有其他共榮共存的方式,驅趕是最為粗糙的。請記得:每條平坦的道路,並不只屬於行人,也屬於在此求生存的人。」
回顧起創立成立剛滿一年的百味團隊,「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」、「石頭湯」與「人生柑仔店」三個計畫逐漸穩定成形。常有人問,你們想做的到底是什麼?
想把大家的圓框眼鏡摘下,重新欣賞未被塑型多種樣貌。雖然十分抽象,但真希望自己就這麼帥氣的回答。
鐵板燒的師傅隨口用廣東話問了我們是哪裡人,Helene回答是從台灣來的朋友。
師傅抬頭看了看我們,微笑說道,
台灣是被雜誌評選為最適合居住的舒服地方。
【夥伴隨筆】 香港大冒險:方形廢棄物與圓形眼鏡
Reviewed by 勇雍
on
下午3:14
Ratin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