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生柑仔店】「不要把現實當答案」 - 什麼是「台灣風土的一扇窗」?
人生百味團隊一直在想,如果我們希望人生柑仔店能與過去的街賣有不一樣的風景,那個風景應該是什麼樣子?
過去多多少少都觀察了一些具有某些社會意義的方案,而這些方案對我而言,都有一種的氛圍差異,這個差異是像是一個光譜,光譜的兩端是「有味道」的跟「沒味道的」,這樣的感覺很模糊也說不清楚。
而我們在想,百味應該有什麼樣的味道呢?心裡一瞬間就幾乎確定了答案,那就是「台灣味」,但是台灣味又是什麼?
台灣味不應該只有古早味,應該還有現在與未來。
隱隱約約覺得也許可以在農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。於是我參加了「老寮」舉辦的在地工作坊,很幸運的在這裡,把過去一年所想的事情給串了起來。
台灣味不應該只有古早味,應該還有現在與未來。
隱隱約約覺得也許可以在農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。於是我參加了「老寮」舉辦的在地工作坊,很幸運的在這裡,把過去一年所想的事情給串了起來。
關於「味道」的問題,在工作坊的第一天,星崴的簡報便給了我啟發 - 「地方性」。接著透過五天的田野與文獻查詢,雖然走馬看花,但是慢慢的了解到「我們都是地方性的生產者」這句話的意思。
有沒有味道的差別,就是這個方案是如何與地方互動,而這個地方的定義可大可小,可以是一村一鄉,可以是一個城市,甚至可以是一座島,對於過度全球化與單一化而產生許多自然與社會問題的當代,地方性的回復與健全是一種有效制衡的方式。
而味道的厚薄與否,則是在於這個方案紥根紥的多深,一個農村(其實我認為不以地域為限的社群也是說的通)三種互動本質,生產、交換、儀式,味道就來自於方案本身與這三種互動能有多緊密的關係。
我試著去說出我所理解的感覺。以一個紅包文創品而言,紅包本身即為漢民族習俗的一種,包含了交換與儀式,但如果更深入的探討紅包的由來與支持紅包存在的漢民族價值觀,並將這套價值觀去做歷史遠近比較,去做民族間的比較,並且呈現在紅包上那就會很有味道,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在紅包上面畫一隻hello kitty很沒味道。
原來味道即為「風土」,是自然裡的風與土壤,是社會裡的民風、風俗與土地,味道即來自於地方的自然與社會。
而這樣的風土早已受到全球化與單一化的文化強勢侵蝕,我們在教原住民孩子,華文民族文化與價值觀,教下一代英文與西方的競爭至上的思維,風土在台灣各個地方,迅速的淍零,青年與資源往都市集中。
所以,我想人生柑仔店的台灣味,在產品端,就是我們對於風土的追尋,而在街賣端,就是修補那早已殘破的只剩銀貨兩訖的交易,在錢與貨之外,還有情感與認同的交換,而這只是現在的答案,不是最後的答案。
說了這麼多,百聞不如一見的 人生柑仔店
【人生柑仔店】「不要把現實當答案」 - 什麼是「台灣風土的一扇窗」?
Reviewed by Unknown
on
下午6:29
Rating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