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夥伴隨筆】 什麼是值得追求的未來

Histopolitan 是大伯定期 follow ,而且每次都會覺得收穫很多的部落格,作者是在美國攻讀歷史學的博士生。「當未來在我們手上,我們就有責任去想清楚,到底要讓臺灣走向何方。」每當有人問起,總是支持社會弱勢、社會運動的我,所期待的未來是什麼,我的回答是:
「我期望臺灣是個讓人人都能找到自己、認同自己的國度。」也就是說,一個人從出生開始,就不應該因為種族、性別、社經、宗教等因素,在教育、醫療、勞動、居住、飲食、文化、政治等權利上而有所差異。
如同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Amartya Sen 所說,國家發展的標準,應該是「人民自我實現的自由與能力的擴展」,例如政治自由、公民權、經濟自由、醫療照護、教育、社會福利、飢餓與緊急救援、失業救濟等。南非退休大法官 Albie Sachs 也以南非憲法為例,說明為什麼「社會經濟權利的保障」必須入憲:我們的憲法需要的是「尊嚴至上主義 (Dignitarian) 」
當國家治理以人民的尊嚴為前提、政府施政以人民的自由為判準時,許多當今的爭議就不會是爭議,許多血淚悲劇也就不會發生。也唯有此時,才是我們可以放心,將這個世界無愧地交給下一代的時候。
謝謝曾與我們一起努力的各位,期待未來能和更多的好國好民們一同成長。
[Quote]
這陣子老是有人要我們「認清現實」,他們言之鑿鑿,意思不外乎是要說,臺灣只有一條路可以走,沒有其他選擇。
可是他們錯了。
讀歷史的人都知道,歷史的發展並沒有絕對的方向。所謂的歷史,其實是許許多多的瞬間所累積而成的。而每一個瞬間,都可能把歷史帶往截然不同的結局。有人說歷史像風,風向的改變永遠讓人捉摸不定。
三十年前,恐怕沒有人能想像有一天臺灣人可以高聲批評總統,可以直呼總統名諱,還可以對總統丟鞋──或許連曾經反對過總統全民直選的總統本人都想不到。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發生了。
換句話說,從歷史中我們學到的是,未來其實充滿無限可能,沒有人能夠預測,它可能很壞,也可能很好。所以我們不用絕望。
再說一下現實吧。現實就是,面對公理的問題,有人會轉過頭去,噤聲不語,有人會選擇伸張正義。 現實就是,面對威脅與利誘,有人選擇卑躬屈膝,有人卻能堅持下去。
問題只在於,在權力面前,你要站著還是跪著。
而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人選擇站著。從臺灣、到澳門,到香港,還有許多其他地方。他們站著,不是為了別的,只是因為他們知道自由、民主和人權很重要。站著的人當然應該聯手。有人說,站著的人多了,站著就不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。
許多中國的學者與知識份子,也都知道為了中國的未來,一個對人權有保障的憲政民主,一個透明開放受到切實監督的政府體制,一個開放的言論市場,一個對於少數有所保障的社會,才是值得追求的方向。每天在中國的微博上,論壇上,報章雜誌上,有著無數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。在那樣一個廣袤的國家,民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不是不可能的。
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、中國頂尖的歷史學者葛兆光先生,曾經講過這麼一件事。這幾年來他不斷從學術的角度批評中國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,他甚至曾經在受訪時表示:「不要輕易說某某地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。」可是有一回他去演講,突然被台下觀眾問到,說你老是這麼說,那我們到底可以認同什麼?葛先生楞了一下,回答他說:認同制度。
認同制度,我想那指的是,一種重視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的制度,不會隨意侵犯他人的制度,對人有所保障的制度。認同制度,而不是擁抱哪個虛幻的國族符號。然後我們會知道,兩岸之間的問題,不是統一或不統一,而是要不要繼續我們的民主和自由。
臺灣還有選擇自己未來的機會,也許這樣的機會在流失,在變小,但它依然存在。當未來在我們手上,我們就有責任去想清楚,到底要讓臺灣走向何方。
【夥伴隨筆】 什麼是值得追求的未來 【夥伴隨筆】 什麼是值得追求的未來 Reviewed by Unknown on 晚上7:43 Rating: 5

Ab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