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夥伴隨筆】 不食不時

文/剛勇


為了石頭湯計劃2.0的準備,今天匆忙的試做了預定菜單料理−芝麻醬涼麵。
小黃瓜和芝麻正值產季,搭配喜願小麥全麥麵條,
想起日月老茶場學到的那句「不食不時」(但胡蘿蔔其實該生在冬天(跪))

大學朋友在instagram留言道,剛認識我時,我只會用微波爐。
笑了。過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生,吃了多少米菜肉(應該比一般人多出不少),這一年開始才在洗菜、切絲、等待、咀嚼、吞嚥這些動作進行中,真切感受土地的氣息與養分。

這幾天實在美好得不太真實,
10號拜訪了社區菜市長,第一次將俗稱鬼針草的咸豐草吃下肚,搭配自由放養的雞隻與自然農法的不良稻米。眼前的這些並非食物,而是生物,為我們的溫飽死去,而後又在各種循環後重生。
嚼著自由放養的雞時想到,
我吃肉,我喜歡吃肉,喜歡肉的風味肉的飽嘴感。但想到吃下的動物生前所受的折磨,死還是最仁慈的那種折磨,瞬間口中滿溢著混合胃液與眼淚的作噁感。
我吃肉,我喜歡吃肉,我覺得是件幸福的事,被我吃掉的物種也有資格享有同樣的幸福。
第二次回頭挾食咸豐草時聽到謝大哥說,野菜是自然贈送給人的禮物,不用肥料不必施藥便可生長。為何不食用這麼純粹的滋味呢?
吃著取自土地、友善土地的食物,與土地之前的連結感從未如此強烈直接。

這股前所未有的體驗與後勁讓我開始相信,有天我們會重新審視價值觀,
穩定的、統一的品質是否真如此值得追求?
最甜最多汁最飽滿的,真的就是最好的嗎?

百味雜陳正是人生該有的姿態。
這也是當初取名人生百味的想法。

今天拜訪了水牛書店,
蘇大哥與安弦大方說道可以將往後賣剩的當季蔬果交給我們料理。當下的激動幾乎讓人腳軟。當季的多樣食材,來自於小農栽培,我反覆感動著這對於需要的人所帶來的重大意義。
吃著從土中長出的食物,建立起與土壤的情感,鄭南榕說,台灣是一座島而不是一條船。
(Design by.小子)
我們生長在這塊島、哺育被這塊島,卻因隔著鞋與迥異的思想,使腳不再陷入濕軟的土壤。


是什麼風把我們吹到這裡,讓我們看到這般在水泥瓦礫縫隙漸興的榮景。

常被問到,百味想做的是什麼。
百味想改善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均
百味想讓建立起人之間的聯結
百味想讓生活多點選擇
百味想讓大家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
百味想讓大家都好好吃頓飯

百味想讓你知道你值得,我們都值得。








【夥伴隨筆】 不食不時 【夥伴隨筆】 不食不時 Reviewed by 勇雍 on 凌晨2:28 Rating: 5

About